太溪。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2或3穴,各灸3~5壮,隔日灸1次。主治:呃逆(脾肾阳虚型)。附记:临证应用中西药物治疗原发病为主,并辅以艾灸,可缓解呃逆。同时还可配合虚呃散敷灸:取附子、干姜、广木香、母丁香、小茴香、食盐各10g。共捣碎烘热布包,熨灸胸膈部,以呃止为度。或共研细末,每取药末 15g,分撒于直径 5cm圆形胶布
查看详情【疗法】配穴方一①膈俞、天突、膻中、中脘、梁门、内关、足三里;②膈俞、巨阙、期门、天枢、内关、丰隆、太冲、内庭。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或4穴,各灸3~5壮(或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胃中寒冷,气滞痰阻型呃逆。②用艾条雀啄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中病即止。此法
查看详情【症状】 呃逆连声。证有轻重之分,若偶然发作,大多轻微。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止者,其证多重。若继发于其他疾病中,其证尤重,治当详察。
查看详情【病因】 主要是胃气上逆所致。与脾、肾、肝关系密切。多因受寒凉刺激而干扰胃气;或因饮食过急,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损伤胃气;或情志抑郁,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弱,中气虚损所致。亦可因肾气不纳,致使气逆上冲动膈,而作呃逆连声,其病较重。
查看详情膈肌痉挛,中医学称呃逆,俗称打呃,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状。本病大多单独出现,亦可继发于其他疾病中,即为病势转重之预兆。
查看详情配穴方二 脾俞、胃俞、中脘、气海、足三里、百会、神阙。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 3~5穴,各灸3~5壮,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盐灸,取神阙穴,将食盐填满脐窝,上置生姜片,艾炷置姜片上,点燃灸治,每次灸5~7壮,每日
查看详情【疗法】 配穴方一 百会、脾俞、胃俞、中脘、梁门、气海、关元、足三里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胃下垂。附记
查看详情【症状】 胃部呈凹状,下腹部凸出,食后常觉胃脘压垂而有饱胀感,嗳气恶心、呕吐、肠鸣,自觉有胃下坠之感。有慢性腹痛或伴便秘、腹泻、眩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等。在劳动时,腹内有抽掣牵引作用之感。
查看详情胃下垂【病因】 多因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节,饥饿无度,损伤脾胃;或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脾胃受伤;或脾虚失运,痰湿水饮结聚于胃,积液潴留,有加无已,脾胃愈虚,终致气虚下陷,升举无力,从而脾气升提之力日薄,下陷之势日增,因而导致内脏下垂,遂成本病。
查看详情胃下垂是一种慢性疾病。一般以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下降至骼嵴连线以下或十二指肠壶腹部向左偏移时,称为胃下垂。中医无此病名,但在《内经》中有类似胃下垂症状的描述。临床以瘦长体型者为多见。
查看详情如果您对此产品感兴趣! 请直接联系海鲜水产(医生福)有限公司!